成本與報價建立

成本與報價建立:

建立產品相關單價與成本的功能

牌價:參考用,系統暫不使用
售價:銷貨單選擇使用標準售價時
成本:系統內計算到成本時所使用
特價:當為特價品時,銷貨單不經過該客戶抽成設定內所設定的抽成比例(暫停)
免稅:銷售該商品時不會計算稅額

更新成本:系統自動計算並更新該料號的成本,有以下幾種計算法

●平均成本(採購數)=採購單內  合計(採購數*單價*匯率) / 合計(採購數)
●平均成本(入庫數)=採購單內  合計(入庫數*單價*匯率) / 合計(入庫數)
●最高成本=採購單內  最高 (單價*匯率)
●最低成本=採購單內  最低 (單價*匯率)
●最新成本=採購單內最近一次  (單價*匯率)
●移動加權平均成本=(未進貨前庫存金額+本次進貨金額)/(未進貨前庫存數量+本次進貨數量) 參閱註2
●其它: (關稅金額 + 外幣運費*匯率 + 台幣運費) / 合計(採購數or入庫數)

●統計資料區間:要計算成本的日期區間,採購單以單據日期為準
●採購價=0 列入計算:當採購單內的採購商品單價是 0 時,該數量要不要列入攤提
●全部料號更新:不管計算出來的成本是否為 0 ,均強迫更新
●成本不是 0 才更新:計算出來的成本不是 0 才會更新,適用於暫時計算不到成本,已先用手動輸入成本時,不希望系統覆蓋現有成本

註1:
第一次使用系統成本時,因為都是都沒有採購資料與廠商加工報價,可以自行輸入該商品的成本(商品匯入時一起匯進來),但是當日後開始有採購單時,使用本功能更新成本時,都是以採購單來計算的,並不會包含第一次自行輸入的成本。

註2:移動加權成本算法
2018/05/01 購買 A 商品 10 件,價格 11 元,此時成本就是 11 元
2018/05/03 第二次購買 A 商品 20 件,價格漲為 12 元
此時計算成本
未進貨前庫存金額: (10 * 11) = 110
本次進貨金額:(20 * 12) = 240
未進貨前庫存數量: 10
本次進貨數量:20
因此算出的成本就是 (110 + 240) / (10+20) = 11.66
2018/05/05 銷貨 A 商品 5 個,庫存剩25個
2018/05/07 第三次購買 A 商品 10 件,價格跌為 9 元
此時計算成本
未進貨前庫存金額: (25 * 11.66) = 291.5
本次進貨金額:(10 * 9) = 90
未進貨前庫存數量: 25
本次進貨數量:10
因此算出的成本就是 (291.5 + 90) / (25+10) = 10.9
請注意,每次運算移動加權成本時,都是以當下的成本為基礎點,計算加總日期區間後的新成本
若需要往前回推成本,如:依上例已計算到 2018/05/07 了,但可能因其他需求想要還原到 2018/04/30 的成本,此時須先將產品成本手動歸 0
再重新計算 0001/01/01 ~ 2018/04/30 即可